53. 麦门冬汤:麦冬30~70g、姜半夏10g、人参10g、生甘草10g、粳米30g或山药30g、红枣20g
原文:10、大逆上气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
方证:吞咽、呼吸、发音困难而极度消瘦者。适用于以咳逆上气、干呕、食欲不振、咽喉不利而羸瘦者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心律不齐、贫血者,合炙甘草汤。
(2)心悸动者,加龙骨15g,牡蛎15g。
适用人群:消瘦、肌肉萎缩,皮肤干枯而缺乏弹性,舌头颤动萎缩;恶心呕吐,食欲不振、进食困难,大便秘结难解,或咽干口燥,声音嘶哑,吐词不清,或咳呛不止,痰少而不易咯出。
54. 排脓散
处方:枳实2份,白芍2份,桔梗1份。按以上比例研细粉,用1枚蛋黄与之混合后,用米汤或酸奶调服,每次3~ 6g,每日3次。或每次20g,用开水泡服当茶饮。
方证:上腹部坚硬,腹直肌挛急者多见。适用于腹部的化脓性疾病,也可以用于痰黏稠难咯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。
55. 四逆散:柴胡15g、白芍15g、枳壳15g、生甘草5g
原文:318、少阴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方证:四肢冰凉、胸胁苦满、腹中痛、脉弦者。
加减:
(1)咽喉异物感、腹胀者,合半夏厚朴汤。
(2)泌尿道结石伴有症状者,合猪苓汤。
(3)顽固性的头痛、失眠、胸痛、呃逆、磨牙、便秘、舌紫黯者,加当归10g,川芎15g,桃仁10g,红花5g。
适用人群:体型中等偏瘦,脸部棱角分明,面色黄或青白,表情紧张或眉头紧皱,烦躁面容。青年多见,青年女子最为多见;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,按之比较硬,不按不痛,一按即痛;四肢冷、紧张和疼痛时更明显,并可伴有手心汗多;或有腹痛、头痛、胸痛、乳房胀痛,或有肌肉痉挛的脚抽筋、呃逆、便秘、尿频、磨牙等;血压多偏低,脉多弦滑或弦细。
1.四逆散加龙骨牡蛎汤:于原方加龙骨、牡蛎12g。治四逆散证,胸腹动悸而烦惊者,倍芍药量,治阳痿有验,取意肝主宗筋。2.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:于原方再加桂枝、桃仁、丹皮、茯苓各 9g,治四逆散证、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,功同血府逐瘀汤;经脉心血最不可下者,也有用本方的机会;心绞痛者,更宜合栝楼薤白汤,或更加生姜。3.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:即原方加当归、川芎、茯苓、苍术各6g,泽泻12g。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、当归芍药散均属治慢性肝炎的要药。胸胁满,微结,身无力,渴而大便干者,宜此方,余则大同小异;若噫气不除者,加人参、橘皮、生姜;肝压痛者,加王不留行;肝功不正常者,加丹参、茵陈。
56. 四逆汤:制附子15~30g、炙甘草10g、干姜10g
方证:脉微欲绝,四肢厥逆而恶寒,下利清谷不止,腹胀满者。
加减:(1)黄疸晦黯,加茵陈蒿30g。
(2)心功能不全、心悸、舌黯者,加肉桂10g。
(3)呕吐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脱水者,加人参10g。
(4)吐血、便血、皮下出血者,或心下痞者,合泻心汤。
适用人群:面色多晦黯、苍白或黯黄,精神萎靡,面带倦容,目睛无神,眼泡易浮肿,唇色黯淡干枯;肌肉松软,按之无力,皮肤多干燥,缺乏光泽;大便常稀溏不成形,小便清长,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;舌质淡胖而黯,多有齿痕,舌苔白厚或黑润,或白滑;脉沉细微,或沉迟,或空大无力。
【类似方证鉴别】1.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:都可治疗下利、厥寒、脉细欲绝者。四逆汤证无汗或全身大汗,脉沉微而迟;当归四逆汤证是其额间必微汗濈濈,脉虽细而浮数。
2.四逆汤与茯苓四逆汤:都可以治疗四肢厥冷。四逆汤证重在阳虚,无水饮内停,故而无心烦及小便不利;而茯苓四逆汤证为阳虚水饮内停,故有心烦、小便不利。
3.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:通脉四逆汤证是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,并见脉微欲绝、面赤咽痛等阴盛格阳之症,比四逆汤证更加严重,有亡阳之虞。
4.四逆汤与四逆散:都可治手足逆冷。四逆汤证是阳虚使阳气不达四肢,故而有畏寒、怕冷等阳虚症;而四逆散证是肝气不舒,阳气被郁而不能达于四肢,故而有胸胁胀满、叹息等肝气郁结症。
57.薯蓣丸
原文:16、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。
方证:消瘦、神疲、乏力、咳嗽、食欲不振者。
适用人群:体形消瘦,皮肤干枯,贫血貌;也有虽然外貌尚可,但体重已经明显下降,皮肤松弛者;食欲不振,饮食无味,进食量少,营养不良;容易感冒,容易咳嗽吐痰,或伴有低热;大便易不成形,容易浮肿或体腔积液;脉细弱,舌淡嫩;多见于高龄老人、肿瘤手术化疗以后、胃切除后、肺功能低下、大出血以后、极度营养不良者。
58. 芍药甘草汤:白芍或赤芍30g、炙甘草10g
方证:肌肉痉挛、腹痛、腿痛、便秘者。
加减:(1)腹痛便血者,加黄芩15g。
(2)腹时冷痛者,加肉桂10g,干姜10g。
(3)四肢冷、胸胁苦满、腹胀者,加柴胡15g,枳壳15g。
(4)泌尿道结石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者,合麻黄附子细辛汤,或合大柴胡汤。
(5)腰腿疼痛剧烈者,合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适用人群:其体型胖瘦皆有,但多肌肉坚紧,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较紧张,按之比较硬;下肢疼痛,站立行走屈伸困难者多见,疼痛多为阵发性、针刺样或电击样;或下肢抽筋,或下肢冰冷、麻木,或下肢浮肿,或下肢皮肤溃疡,足底皲裂等。易肌肉痉挛,易腹痛,易便秘,大便多干结如粒。
59. 酸枣仁汤:酸枣仁30g、炙甘草5g、茯苓10g、川芎10g、知母10g
原文:17、虚劳虚烦不得眠,酸枣仁汤主之。
方证:失眠、焦虑不安、出汗、便秘、舌苔薄白者。适用于以精神恍惚、多疑虑、睡眠不安等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多梦、惊悸、眩晕,合温胆汤。
(2)腹胀、咽喉异物感者,合半夏厚朴汤。
(3)胸闷、心悸、乏力者,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(4)悲伤欲哭,神情恍惚者,合甘麦大枣汤。
适用人群:形体消瘦,皮肤干枯,指甲苍白、唇口干红;多有失眠,情绪不稳定、易激惹,精神恍惚,不定愁诉较多,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;易疲劳出汗,易便秘;中老年妇女多见。酸枣仁、知母有缓下作用,有腹泻或大便溏者减量使用。
60. 肾气丸:生地黄20~40g、山药15g、山茱萸15g、泽泻15g、丹皮15g、茯苓15g、肉桂5g、制附子5
原文:15、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肾气丸主之。17、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,肾气丸亦主之。3、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饮一斗,小便一斗,肾气丸主之。19、问曰:妇人病,饮食如故,烦热不得卧,而反倚息者,何也?师曰:此名转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。但利小便则愈,宜肾气丸主之。
方证:消瘦乏力、少腹不仁或拘急、小便不利、腰痛、消渴、短气者。适用于以腰痛膝软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调理。
适用人群:面色偏黑或面红如妆,皮肤干燥松弛或有浮肿貌,缺乏光泽;体型较胖但肌肉松软,或逐渐消瘦,多见于中老年;食欲旺盛,但体重减轻、精力衰退、易疲劳,时常出现烦热和口渴;下腹壁软弱松弛,按压无抵抗感;下腹部腹力明显弱于上腹部,甚至呈现出上凸下凹的斜坡状腹形,或有少腹拘急冷痛、喜按喜热,或腹肌板硬,重压有中空感;小便滴沥不爽,或小便频短,或尿失禁或尿潴留;男子阳痿早泄、精子活力下降、不育,女子性欲低下、月经不调、或易流产、或不孕;腰痛,足膝酸软,下半身发冷麻木,步履乏力;脉象弦硬而空大,轻按即得;舌嫩胖大满口,或嫩红,或黯淡,或无苔。
61. 生脉散:人参10g、麦冬15g、五味子10g
方证:适用于以脉弱、多汗、气短、头昏眼花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心悸,加桂枝15g,炙甘草10g。
(2)气喘、多汗,加龙骨15g,牡蛎15g,山萸肉30g。
适用人群:精神萎靡,憔悴疲惫;汗出多,稍动即气喘吁吁、头昏眼花、心悸胸闷、口干舌燥;食欲不振,心下痞硬;脉虚弱,舌质嫩红。
62. 十全大补汤:人参10g,黄芪15g,白术10g,茯苓10g,当归10g,白芍10g,熟地15g,川芎10g,肉桂5g,炙甘草5g。
原文: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,五劳七伤,不进饮食,久病虚损,时发潮热,气攻骨脊,拘急疼痛,夜梦遗精,面色痿黄,脚膝无力,一切病后气不如旧,忧愁思虑伤动气血,喘嗽中满,脾肾气弱,五心烦闷,并皆治之。
方证:面黄贫血、极度消瘦、脉弱、疮疡久不愈合者。
加减:(1)脉沉细,加炮附子5g。
(2)便血崩漏色黯淡,加炮姜5g。
(3)本方去黄芪、肉桂,为八珍汤,亦为临床常用方。
适用人群:全身消耗严重,形体极度消瘦,皮肤枯燥无华,面色萎黄,眼睑唇舌淡白,贫血貌;食欲不振,口干无津,舌光剥糜烂,舌质黯淡;或疮疡久不愈合,脓水清稀,或脱肛,或子宫脱垂,或大便滑泄不禁,或出血不止;脉大而无力,或脉微细,或迟缓;多见于许多疾病的终末期,或大病后,或大出血后,或产后极度虚弱者。
63. 桃核承气汤:桃仁15g、制大黄15g、桂枝15g、炙甘草5g、芒硝10g;蓄血病方,泻下逐淤方。
原文:106、太阳病不解。热结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结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核承气汤。
方证:少腹急结,其人烦躁不安,便秘,或月经不调者。
加减:(1)失眠、抑郁,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(2)肌肤甲错,疾病慢性化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适用人群:面色黯红有光泽,唇黯红,舌质黯红或紫,或有麦粒肿、痤疮、毛囊炎等,或眼睛充血或翳状胬肉;下腹部充实,两少腹压痛,特别是左下腹部可有较明显压痛,或触及包块。眼睛有神,声音高亢,狂躁不安。或神志不清,记忆力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,失眠,头痛,眩晕,耳鸣,心悸等,特别是经前狂乱者,更应考虑;女性有月经来而不畅、色黑有血块,或过期不至,或闭经,或经期症状加重,产妇或胎盘不下、恶露不止;大多便秘,或有痔疮、肛裂、肛瘘等。
64. 温胆汤:姜半夏15g、茯苓15g、陈皮15g、生甘草5g、枳壳15g、竹茹10g、干姜5g、红枣15g;壮胆方,清热化痰和胃。
原文:心胆虚怯,遇事易惊,或梦寐不详,或异象惑,遂致心惊胆慑,气郁生涎,涎与气抟,变生诸证,或短气悸乏,或复自汗,四肢浮肿,饮食无味,心虚烦闷,坐卧不安。
方证:虚烦不得眠,易惊恐,多噩梦,易精神恍惚,焦虑不安;易恶心,头晕,短气,心悸,乏力,自汗,饮食无味,脉滑者。适用于以恶心呕吐,眩晕,心悸,失眠,易惊等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
(1)胸闷烦躁、失眠、心律快、舌苔黄腻者,加黄连5g。
(2)嗜睡、面黄、脉缓、乏力者,加麻黄5g。
(3)头痛、眩晕、抽动者,加天麻10g。
(4)焦虑及腹胀者,加栀子15g,厚朴15g。
(5)精神恍惚、百般无奈而脉不滑、舌不红者,合酸枣仁汤。
(6)腹胀、咽喉异物感者,合半夏厚朴汤。
(7)肌肉痉挛、抽搐者,加全蝎5g,蜈蚣10g。
适用人群:体型偏胖,皮肤油腻有光泽,圆脸居多,目睛大而明亮,有光彩,眼神飘忽不定;易出现幻觉,易惊恐,常有恐高、黑暗恐惧、宠物恐惧等;经常焦虑不安,睡眠障碍,多噩梦;易眩晕,如晕车、晕船、晕机、酒后眩晕等;易胸闷、心悸、出汗,肌肉易抽动等;易恶心,甚至呕吐,吐水或痰液,特别是在紧张害怕时出现;发病与过度惊恐、突发性事件过多、工作与生活压力过大有关。
65. 温经汤:吴茱萸5g、人参5g或党参15g、麦冬20g、姜半夏10g、炙甘草10g、桂枝10g、白芍10g、当归10g、川芎10g、牡丹皮10g、阿胶10g、生姜10g
原文:9、问曰:妇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,暮即发热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,何也?师曰:此病属带下。何以故?曾经半产,瘀血在少腹不去,何以知之?其证唇口干燥,故知之。当以温经汤主之。
方证:或月经不调,或久不受胎,或绝经后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者。适用于以羸瘦、唇口干燥、手掌干枯、少腹不适、腹泻为特征的月经不调、闭经、不孕等妇科疾病,以及憔悴女性的体质调理。
加减:(1)闭经而形体不消瘦者,加生麻黄5g,葛根30g。
(2)心烦不安、口腔溃疡者,合黄连阿胶汤。
(3)出血者,加生地黄30g。
(4)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燥粗糙者,加桃仁15g。
(5)为使汤液可口,可加红枣30g。
适用人群:形体中等或消瘦,皮肤干枯黄黯,缺乏光泽;口唇干燥干瘪,色黯淡,不红润,不饱满,开裂、脱皮;手掌、脚掌干燥,容易裂口或有毛刺,或有疼痛或发热感;疲劳感、发热感、头痛等症状均以晨轻暮重为特点,入夜难眠、性欲低下等;易食欲不振、腹胀满、腹泻等;月经稀发或闭经,或不规则阴道出血,月经量少居多,色淡或黑色,或难以怀孕,或易于流产;腹部柔软,小腹部可有轻度抵抗及压痛;大多有产后大出血、过度生育或流产,或有长期腹泻、或久病、或营养不良等既往史。
66. 温脾汤:生大黄10-15g,玄明粉10g(分冲,得便停),炙甘草10g,制附片15g先煎,干姜15g,红参10g,当归15g
原文:治腹痛,脐下绞结,绕脐不止。晚期肿瘤患者,出现严重便秘、腹痛腹胀者。
方证:极度消瘦,腹痛,不大便者。适用于脐腹冷痛、大便不通的疾病,多用于肠梗阻、肠粘连等疾病而患者体质虚弱时。
加减:(1)怕热多汗、口渴欲饮、大便干燥难解者,可去附子、干姜,加玄参30g,麦门冬30g。
(2)脐腹部冷痛者,加肉桂10g。
(3)大便通后,食欲不振者,合用薯蓣丸。
适用人群:消瘦,形容憔悴,精神萎靡,虚弱貌;便秘,数日不便,腹胀痛,痛苦不堪;食欲不振,常常多日不进食;舌苔厚腻,或白或黄;多为患病日久,体质极度虚弱者。
67. 五苓散:猪苓20g、泽泻30g、苍术或白术20g、茯苓20g、桂枝15g或肉桂10g
原文:71、太阳病。发汗后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烦躁不得眠。欲得饮水者。少少与饮之。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热消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73、伤寒汗出而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。74、中风发热。六七日不解而烦。有表里证。渴欲饮水。水入则吐者。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。386、霍乱。头痛发热。身疼痛。热多欲饮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。理中丸主之。31、假令瘦人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癫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18、黄疸病,茵陈五苓散主之。
方证:口渴而小便不利,或水入则吐,或汗出,或呕吐,或口燥,烦,或悸动,或癫眩,或下利者。适用于以口渴、吐水、腹泻、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
(1)低热、淋巴结肿大、胸闷恶心、食欲不振者,合小柴胡汤。
(2)腹胀、嗳气、咽喉异物感、舌苔厚腻者,合半夏厚朴汤。
(3)暑天多汗、头痛烦渴、小便涩者,加滑石15g,寒水石15g,生石膏20g,炙甘草5g,名桂苓甘露饮。
(4)腰腿疼痛、血压高者,加怀牛膝30g。
(5)黄疸或胆红素偏高者,加茵陈30g。
适用人群:体型不一,胖瘦均有,特征是口渴,渴感明显,茶杯不离身,常喝热水润口,喝多胃内不适;舌胖大质嫩边齿痕,苔白厚腻或水滑苔;上腹部不适,容易吐水或涎沫,胃内振水音,或明显肠鸣音,腹泻或大便不成形,饮冷或进食瓜果易于腹泻;小便量少,色黄不畅,欲尿而不得出,或浮肿,或体腔积液;头晕头痛,走路不稳,畏光,眼花缭乱,或复视,心悸脐跳;皮肤黄,缺乏光泽,易浮肿,多汗,易渗出,多水疱;醉酒、味精滥用、保健品滥用者以及代谢障碍者多见。
1.五苓散与真武汤: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,主症是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心烦等。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,气化无力,而水邪泛滥,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,心悸,气短,身体困重,四肢沉重疼痛,膝盖以下清冷等。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,如堵塞、分配不均等(水路);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(肾阳温化)的问题(水泵作用)。
2.五苓散与猪苓汤:都可以治疗口渴心烦、小便不利。五苓散证病兼表里,水湿较盛,以上冲、汗出、眩晕为特点,与猪苓汤证阴虚水饮不化迥然有别。
3·茯苓甘草汤证是汗后胃阳被伤,致水停中焦,口不渴而小便自利,其中茯苓淡渗,桂枝温阳,生姜温胃,甘草和中,四药配伍,温胃散水之功最佳;五苓散证是汗出后太阳之气被伤,膀胱气化不行,水蓄下焦,津液不能输布上承,故必见口渴、小便不利。伤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所以口渴与否是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鉴别要点之一。此外,茯苓甘草汤证尚兼见小便自利、心悸、厥逆、推按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等。
68. 五积散:生麻黄15g、肉桂10g、甘草5g、苍术40g、厚朴10g、姜半夏10g、陈皮15g、枳壳15g、茯苓10g、桔梗15g、白芷10g、当归10g、川芎10g、白芍10g、干姜10g;气、血、痰、饮、食积者;解表、温中、除湿、祛痰、消痞、调经
方证:面黄黯,苔白腻,身体困重,腹胀腹泻,头晕,咳痰,或月经不调者。适用于以恶寒无汗、身痛、呕吐、腹胀以及月经不调为特征的疾病和寒湿体质调理。
适用人群:体型偏胖或壮实,腹壁脂肪较厚但柔软,四肢粗壮;面色黄黯,皮肤多干燥、粗糙,面部易有痤疮和黄褐斑;身体困重,乏力感明显,怕冷,不易出汗,易关节痛,尤其是肩背部痛、腰腿痛,遇冷更明显;舌苔白腻,恶心呕吐,腹中气多,腹冷痛,大便不成形或腹泻;易头痛眩晕,胸闷心悸,易惊恐,易失眠多梦;易咳嗽,多痰;女性月经后期,或稀发,或闭经。
69.乌梅丸:乌梅20g、黄连5~15g、黄柏5g、党参10g或红参5g、当归5g、细辛5g、肉桂5g、制附子5g、干姜5g、川椒5g
原文:338、伤寒。脉微而厥。至七八日肤冷。其人躁无暂安时者。此为藏厥。非蚘厥也。蚘厥者。其人当吐蚘。今病者静。而复时烦者。此为藏寒。蚘上入其膈。故烦。须臾复止。得食而呕。又烦者。蚘闻食臭出。其人常自吐蚘。蚘厥者。乌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
方证:呕吐、烦躁、厥冷、疼痛、久利者。适用于厥冷、腹痛绞痛、烦躁、呕吐腹泻为特征的寒热虚实错杂的病证。
适用人群:消瘦,脸色多黄,或青黄中浮红,烦躁神情;脉象如琴弦,而且硬大而搏指;烦热明显,或失眠,或心胸出汗,或口舌生疮,或龈肿咽痛,但手足腹部多冰凉;上有呕吐、嘈杂、气上撞胸,下有痛泻,疼痛剧烈,甚至晕厥,腹部或有气块攻冲;半夜或凌晨发病或加重者居多;多见于久治不愈的疑难病人。
70. 吴茱萸汤:吴茱萸10g、人参10g或党参15g、生姜30g、红枣20g;
原文:243、食谷欲呕。属阳明也。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。属上焦也。309、少阴病。吐利。手足逆冷。烦躁欲死者。吴茱萸汤主之。378、干呕。吐涎沫。头痛者。吴茱萸汤主之。
方证:适用于以腹痛、干呕、吐涎沫、头痛、吐利而手足厥逆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吐水、眩晕,合小半夏加茯苓汤。
(2)头痛、头晕,胃部胀满、有振水声者,合苓桂术甘汤。
适用人群:面色苍白,或青白,或晦黯,缺乏红光;精神萎靡而有烦躁貌,或眉头紧皱,或畏光声,或虽卧床而曲膝伸腿、辗转反侧,或摆手摇头,极不安宁;多痛症,尤以头痛为多,其痛势剧烈,如爆裂,如锥扎,或呻吟不止,或以手自击其头,或抱头跳跃;易恶心呕吐,或吐酸水,或吐痰涎,口淡乏味,清涎满口;心窝部常有膨满痞塞感,多伴有振水声;舌苔白腻或水滑;常有饮冷或过服寒冷药物史。吴茱萸有毒,大剂量使用要慎重,煎煮时间要长。吴茱萸味道极苦,入煎时宜先用热开水冲洗数次。
72. 小建中汤:桂枝15g、白芍30g、生姜15g、红枣30g、饴糖30g。本方加味药多为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五味子、酸枣仁等。
原文:100、伤寒。阳脉涩。阴脉弦。法当腹中急痛。先与小建中汤。不差者。小柴胡汤主之。102、伤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烦者。小建中汤主之。13、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22、男子黄,小便自利,当与虚劳小建中汤。18、妇人腹中痛,小建中汤主之。
方证:消瘦、乏力、腹中痛、喜温喜按、心中悸而烦,或衄,或手足烦热,或失精,或咽干口燥者。适用于以消瘦、慢性腹痛、大便干结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面色黄,肌肉松弛,浮肿貌,加黄芪15g。
(2)食欲不振,面色憔悴,加人参10g 或党参15g。
(3)面色黄,皮肤干燥,或痛经,或产后瘦弱,加当归15g。
(4)腹痛剧烈见有鼓包者,可合大建中汤。
适用人群:体型消瘦,胸廓扁平,皮肤发黄或白色无光泽,手掌发黄,头发黄细软、稀少,但性格开朗,神情淡定;腹部扁平,腹壁薄而紧张,腹直肌表面浮起,按之无底力,且压痛不明显,但也有表现为没有腹肌紧张而全腹柔软无力者;脐腹部慢性疼痛,多为阵发性,大便干结,甚至如栗状;食量小,进食慢,好甜食,易饥饿,饥饿时易烦躁,易激惹;易疲劳,易肢体酸痛,易心悸,易烘热出汗,或手脚心干热,易口干燥、小便频数等;脉弱,或浮大重按无力;舌质柔嫩,舌苔薄白;体质形成的原因与营养不良、饥饿、疲劳有关,儿童多见。
虚劳里急,诸不足者,黄芪建中汤主之。内补当归建中汤: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气,或苦少腹中急,摩痛引腰脊,不能食饮。产后一月,日得服四五剂为善,令人强壮。黄芪建中加当归汤,具有益气补血,扶正解表之功效。主治伤寒,发热,头疼,烦渴,脉浮数而无力,尺以下迟而弱,未可表散发汗者。
1.小建中汤与桂枝加芍药汤:都可以治疗虚寒腹痛。小建中汤证是以虚劳为主,无表证;而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,气血不和。
2.小建中汤与温经汤:都可以治疗腹痛。小建中汤证之腹痛属于脾胃虚寒,肝脾不和,必有喜温、喜按等中虚症状;而温经汤证之腹痛是瘀血内热之扰,必有刺痛、口干等。
74. 小陷胸汤:黄连5g、姜半夏15g、全瓜蒌40g
小结胸病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则痛。脉浮滑者。小陷胸汤主之。
方证:胸闷痛,吐黄痰,便秘,上腹部按之痛,脉浮滑者。适用于以胸腹痛、痰黄黏稠、便秘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
(1)呕恶者,加竹茹10g,生姜15g。
(2)痰稠胶固者,加桔梗15g。
(3)胸痛、胃脘痞痛坚满者,加枳实10g,枳壳10g。
(4)冠心病、心绞痛者,加薤白15g,川芎15g。
(5)胸胁痛甚者,合四逆散。
(6)口苦、寒热往来者,合小柴胡汤。
(7)咳喘者,合麻杏甘石汤。
适用人群:面红有油光,焦虑神情;胸闷、胸痛,咳嗽,气喘,痰黄黏稠量多;舌质红,苔黄腻,脉浮滑,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有抵抗感或疼痛;或食欲不振,恶心呕吐,或便秘难解,或心烦、头昏、失眠。部分患者服药后有腹泻,大便夹带黏液,传统认为是痰液下泄,不必紧张。
75. 犀角地黄汤:水牛角30-100g先煮,生地黄40g,赤芍15g,牡丹皮10g。
方证:吐血、衄血、面黄。适用于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皮下出血等各种出血性疾病并见身热神昏、舌绛起刺者。
加减:(1)皮下瘀斑者,加升麻15g,黄芩10g。
(2)烦躁、神昏、舌红苔黄腻者,合黄连解毒汤,再加连翘20g。
(3)吐血、衄血者,合泻心汤。
(4)口干、舌燥、怕热、多汗者,合白虎汤。
适用人群:大量出血者,面色蜡黄或苍白,舌淡白,贫血貌明显;无失血者,则面红目赤,肤白唇红,舌深红,或舌起芒刺;出血不止者可见胡言乱语、精神亢奋,或健忘失语、意识障碍;皮肤病者,局部皮损鲜红,皮肤滚烫、或红斑满布,或出血,或干燥脱屑皲裂,或增厚如牛皮;大多大便干结,食欲旺盛,怕热喜凉,有出血倾向等;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、出血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人群。水牛角为犀角的代用品,但需加大剂量。近代医家裘吉生认为,黑木耳、生石膏、大青叶可代替犀角。食欲旺盛、大便干结者,生地可以加大用量。
76. 泻心汤:大黄10g、黄连5g、黄芩10g
154、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脉关上浮者。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
方证:吐血衄血、烦躁不安,心动过速、心悸亢进,心下痞者。
加减:(1)高血压、胃炎、胆囊炎胆石症、胰腺炎、心律不齐等见上腹部胀痛不适者,合大柴胡汤。
(2)痤疮、毛囊炎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梗死、高黏血症等见面油黯红、便秘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(3)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腹泻、面油多汗、疲劳困倦者,合葛根芩连汤,再加肉桂。
(4)上有火,下有寒的胃病、PCOS、痤疮等,合四逆汤。
(5)口腔糜烂、便秘烦躁者,合黄连解毒汤,再加大剂量甘草。
适用人群:体型壮实,营养状况良好,面色潮红有油光,头发粗黑油亮,唇红厚实,舌质黯红坚老,舌苔厚或黄腻;怕热多汗,口气喷人,大便干结或黏臭;易上腹部不适,易头痛头昏,易烦躁不安,易失眠,易头面感染,易鼻衄、齿衄、吐血、皮下出血;腹部充实有力,或腹主动脉搏动感明显,脉滑数有力。
77.古今录验续命汤:麻黄15g,桂枝15g,当归15g,人参15g,生石膏15g,干姜15g,炙甘草15g,川芎5g,杏仁15g。
原文:治中风痱,身体不能自收持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处,或拘急不得转侧。
方证:突发身体不能自收持、口不能言、冒昧不知痛处、拘急不得转侧者。适用于以四肢瘫痪、麻木以及失语为临床特征的突发性疾病。
加减:
(1)去人参,加黄芩,名西州续命汤。治风湿腰脚挛急疼痛。
(2)去当归,加制附子、防风、白芍、防己、黄芩,名千金小续命汤。治卒中风欲死,身体缓急,口目不正,舌强不能语,奄奄忽忽,神情闷乱者(B)[786]。
(3)徐灵胎经验,小续命汤去附、桂,加大黄,治痰火中风。
适用人群:敦厚壮实,脸色黄黯,皮肤粗糙干燥,浮肿貌;出汗少,或头痛、项背酸痛,或身体拘急、关节疼痛,或咳喘痰鸣;反应迟钝,或失语,或语言謇涩,或步履维艰,或吞咽困难,口水多;舌苔白腻或水滑。有受凉暴感风寒的诱因。
78. 下瘀血汤:制大黄10g、桃仁15g、地鳖虫15g
原文:6、师曰:产妇腹痛,法当以枳实芍药散。假令不愈者,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,宜下瘀血汤主之,亦主经水不利。
方证:产后烦满、少腹痛、口干燥而渴者,或经水不利者。适用于以小腹疼痛明显、结块拒按、大便秘结、舌质黯紫、脉涩有力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漏下不止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(2)月经不畅或闭经、肌肤甲错者,加水蛭10g。
适用人群:两目黯黑,皮肤干燥。小腹部充实,或有疼痛,大便秘结;舌质青紫或有瘀斑、瘀点,脉弦或涩、脉来有力。
79. 茵陈蒿汤:茵陈蒿30g、栀子15g、制大黄10g
原文:236、阳明病。发热汗出者。此为热越。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。身无汗。剂颈而还。小便不利。渴引水浆者。此为瘀热在里。身必发黄。茵陈蒿汤主之。260、伤寒七八日。身黄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满者。茵陈蒿汤主之。
方证:适用身黄鲜明如橘子色、寒热不食、小便色黄短少、腹满、舌红苔黄腻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黄疸、身热、皮肤痒者,合栀子柏皮汤。
(2)胆道感染、腹痛腹胀者,合大柴胡汤。
(3)皮肤瘙痒剧烈、小便黄赤者,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。
(4)黄疸用本方泻下后,可选用五苓散加茵陈蒿。
适用人群:身目黄染色鲜明,黄红隐隐,色如橘皮;发热或身热烦躁,皮肤瘙痒,口干,头汗多,汗黏臭,小便黄赤;腹胀满,不欲食,厌食油腻,大便秘结;舌红苔厚,脉滑数。
80. 玉屏风散:黄芩30g、白术20g、防风15g
方证:适用于以疲劳、自汗、恶风为特征的疾病和表虚体质
加减:
1)体质虚弱,易自汗恶风,稍感风寒便鼻塞流涕者,合桂枝汤。
(2)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见疲劳多汗、面红舌黯、肢体麻木疼痛、下肢浮肿者,合黄芪桂枝五物汤。
(3)身重体胖、易汗出、下肢浮肿者,合防己黄芪汤。
(4)肝肾功能不全、精神萎靡、腹胀、腹水者,合真武汤。
(5)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见咳声重浊、面黄而浮肿者,加麻黄10g。
适用人群:面色黄黯或黄白,缺失光泽,也有见黯红者。易于出汗,皮肤比较湿润。易于过敏,或喷嚏,或咳喘,或目痒。或皮肤瘙痒。或头昏目眩、身体疼痛。免疫性疾病、过敏性疾病人群多见。
81. 越婢加术汤:麻黄10~30g、生石膏15~40g、生姜15g、甘草10g、白术或苍术20g、红枣30g。恶风、脚气加附子。
原文:5、里水者,一身面目黄肿,其脉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术汤主之。25、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,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
方证:一身面目黄肿,小便不利,汗出,口渴,关节肿痛者。适用于伴有浮肿、多汗的关节痛及皮肤病。
加减:
(1)关节痛剧者,加制附子15g。
(2)咳喘上气,目如脱状,脉浮大者,加姜半夏15g。
(3)面黄白,浮肿者,合防己黄芪汤。
适用人群:体型中等或肥胖,浮肿貌,肤色黄白或红白、唇红咽红;多汗,怕热,闷热潮湿季节易于发病;下肢关节肿痛多发,或尿酸高,痛风,或膝踝关节肿大积液等;容易咽喉疼痛,眼睛充血,或生翼状胬肉,遇热皮肤发红、瘙痒,或湿疹糜烂、渗出,多有足癣、皮炎、荨麻疹等。据传统用药习惯,浮肿者用白术,腹胀、苔厚腻者用苍术。
82. 薏苡附子败酱散:薏苡仁50g,制附片10g,败酱草20-40g
原文:3、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,脉数,此为腹内有痈脓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
方证:腹痛,脓肿,自汗恶寒,肌肤甲错者。适用于胸腹腔的慢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,以及“肌肤甲错”为特征的皮肤病。
加减:(1)月经量少者,合当归芍药散。
(2)腹痛拒按,合大黄牡丹皮汤。
(3)脓液清稀者,重用附子;脓液稠黏者,重用败酱草。
适用人群:体力低下、疲惫,面色无光泽;腹部之皮肤呈现鱼鳞状,腹肌挛急,腹壁软而无力,病变部位可有压痛;皮肤营养不良而干燥,皮损结痂、苔藓化或兼有基底水疱。化脓性疾病,病情呈慢性迁延化、热性症状不明显。
83. 真武汤:制附子15~30g、白术10g、白芍或赤芍15g、茯苓15g、生姜15g或干姜5
原文:82、太阳病。发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发热。心下悸。头眩。身瞤动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汤主之。316、少阴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为有水气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呕者。真武汤主之。
方证: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僻地者;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。适用于以精神萎靡、畏寒肢冷、脉沉细无力、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(1)血压不稳、心功能不全者,加红参10g,肉桂10g。
(2)更年期综合征等见汗出、失眠多梦、惊恐不安者,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。
(3)肾功能不全、浮肿、面黄者,合黄芪桂枝五物汤。
适用人群:面色黄或黄黑,无光泽,面部颈部肌肉下垂,浮肿貌,全身皮肤干燥粗糙,毛发脱落;或肢体震颤、步态不稳,甚至无法站立,或头晕、心悸、多汗;或体重不断增加,而体力日渐低下,极度疲劳,嗜睡,记忆力减退、反应迟钝,或腰腿无力沉重疼痛;或腹大如鼓,或下肢按之如泥,或腹痛腹泻,水样便;男性或性欲减退,女性或月经不调;脉沉细,无力,迟缓;舌胖大、边有齿痕,舌苔白滑;腹壁柔软,皮温低,以脐周及小腹显著;中老年人多见。
84. 炙甘草汤:炙甘草20g、人参10g或党参15g、麦冬15g、生地黄15~30g、阿胶10g、肉桂15g、生姜15g、火麻仁15g、红枣60g
原文:177、伤寒。脉结代。心动悸。炙甘草汤主之。《千金翼》炙甘草汤。治虚劳不足,汗出而闷,脉结悸,行动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,十一日死。《外台》炙甘草汤,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温温液液者。
方证:消瘦肤枯,贫血貌,短气,胸闷,咳嗽声嘶,心动悸,脉结代者。适用于羸瘦肤枯、贫血、心动悸、脉结代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。
加减:(1)舌红瘦、出血者,可以去姜桂。
(2)尿血,合猪苓汤。
适用人群:消瘦,肌肉萎缩,皮肤干枯,表情淡漠,面色憔悴,或萎黄,或苍白,口唇淡白,舌淡苔少;脉细弱,时有歇止,或数或缓,血压低;或心悸气促,或汗出胸闷,或呼吸浅表,咳痰白沫;大便干结难解,每次排便气短心慌,虚汗淋漓;多见于大病以后,或大出血以后,或高龄,或营养不良者,或极度疲劳者,或晚期肿瘤患者。消瘦的老年人比较多见。服用本方同时,应加强饮食营养,多吃含有胶质的动物食品,如猪蹄、牛筋、鱼鳔等。
85. 枳实芍药散:枳壳30g、白芍30g。煮汤,也可以研成细末,用米粥或蜂蜜调服,每次5g,每日2-3次。(1)精神萎靡、贫血者慎用。(2)疼痛剧烈,本方用量可加倍使用。
原文:5、产后腹痛,烦满不得卧,枳实芍药散主之。
方证:腹胀严重,无法平卧,伴有绞痛、便秘、呕吐、不能进食等;腹部肌肉紧张,按压疼痛;或胸痛,或剑突下疼痛,或腹腔盆腔有脓肿;舌苔厚。
86. 枳术汤:枳壳30~50g、枳实30~50g、白术10~30g
原文:32、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。
方证:破痞坚、去心下水,能强心、利尿、促进胃动力、保护胃黏膜、促进子宫收缩等;心下肿大痞坚、小便不利、食欲不振。
加减:(1)病程长,体瘦弱者,白术量倍于枳壳。
(2)心下痞硬并有吐水、食欲不振者,加茯苓、人参、生姜、橘皮,方如《外台》茯苓饮。
(3)咽喉有异物感、腹胀、咳嗽多痰,合半夏厚朴汤。
(4)胸胁痛、四肢冷、腹肌紧张者,合四逆散。
(5)消瘦、眩晕、心悸者,合苓桂术甘汤。
(6)面色黯红,下肢浮肿,唇舌紫黯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适用人群:形体有壮实者,也有消瘦者,但腹诊必定有心下压痛或有抵触,有明显的腹肌紧张,并可触及肿大的肝脾;或胸闷气短,或食欲不振,或腹痛腹胀,进食后明显;小便量少或色黄赤,全身或下肢浮肿。舌苔多厚,脉滑实有力。
87. 枳实薤白桂枝汤(腹痛重用白芍,腹满重用厚朴)
原文:5、胸痹,心中痞气,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(实证),人参汤亦主之(虚症)。
方证:胸痹,胸闷、腹胀者。适用于以胸闷痛、便秘、舌紫黯为特征的心血管、呼吸、消化疾病。枳壳40g,厚朴20g,薤白40g,桂枝20克或肉桂10g,全瓜蒌30g(捣)
加减:(1)脸黯红、舌紫黯者,合桂枝茯苓丸,或再加当归15g,川芎15g。
(2)食欲不振、腹泻者,合理中汤,或再加制附子10~20g。
(3)胸闷痛、多痰者,合橘枳姜汤(橘皮30~ 60g,枳实15g,生姜40g),再加姜半夏15g。
(4)咳喘、吐黄黏痰者,合小陷胸汤。
(5)腹胀明显,上腹部按压满痛,舌红苔厚,合大柴胡汤。
适用人群:面色青紫或青黄,口唇及指端发青,舌胖大质黯淡,舌底静脉瘀紫;胸闷胸痛,气短喘息,咳嗽咯痰;腹胀,嗳气,易反流大量黏痰,大便秘结难解;病情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;腹诊多见心下痞硬,肋弓下有抵抗感;脉沉迟弱。
【鉴别】若出现腹胀、大便不通、苔厚腻、脉弦滑等症状,尤以胸部胀痛,胁下满痛,有气上冲感为主证者,多属实证,用枳实薤白桂枝汤,“去邪之实,即以安正”。若出现倦怠乏力、四肢不温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脉弱等症状,尤以胸中痞气,满闷不通为主证者,多属虚证,用人参汤,“养阳之虚,即以逐阴”;
88.猪苓汤:猪苓15g、茯苓15g、泽泻15g、阿胶15g、滑石15g
原文:223、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。小便不利者。猪苓汤主之。224、阳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与猪苓汤。以汗多胃中燥。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319、少阴病。下利六七日。咳而呕渴。心烦不得眠者。猪苓汤主之。
方证:小便不利,尿色黄赤,淋漓涩痛者;或发热,渴欲饮水;或心烦不得眠。
加减:(1)发热或反复感冒者,合小柴胡汤。
(2)尿路结石、腹痛腰痛者,合四逆散。
(3)小便黄、脚癣、湿疹、黄带等,加连翘30g,栀子15g,黄柏10g。
(4)舌红、脉数、烦躁者,合黄连阿胶汤。
(5)下利、便脓血,合白头翁汤。
(6)腹痛、下利,合黄芩汤。
(7)出血或白细胞、血小板、血红蛋白低,加墨旱莲20g,女贞子20g。
适用人群:面色黄白,浮肿貌;口渴喜饮水,怕热多汗;易有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;容易子宫出血、便血、尿血,或皮下出血,有贫血倾向;睡眠障碍,或多梦易醒,或烦躁难眠。
89. 栀子柏皮汤:栀子15g、甘草5g、黄柏10g
原文:261、伤寒身黄。发热。栀子檗皮汤主之。
方证:身黄发热。适用于身热烦躁、目赤红肿、或分泌物多而发黄为特征的疾病
加减:(1)皮肤瘙痒流水,加麻黄10g,杏仁15g,薏苡仁30g,生石膏30g,连翘30g。
(2)肝病发黄或胆道感染发黄,合大柴胡汤、茵陈蒿汤。
(3)黄带淋漓或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合猪苓汤。
适用人群:体格壮实,面有油光,身热,多汗,烦躁;或黄疸,或黄汗,或尿黄,或分泌物发黄,女性多有黄带淋漓,男性脚气多汗;或皮肤瘙痒、发红、流黄水;或身体发热,或关节红肿热痛者;舌苔黄腻。
90. 栀子厚朴汤:栀子15g、川朴15g、枳壳15g
原文:79、伤寒下后。心烦腹满。卧起不安者。栀子厚朴汤主之。
方证:心烦腹满。适用于烦热、胸闷、腹胀为特征的疾病。
加减:79、伤寒下后。心烦腹满。卧起不安者。栀子厚朴汤主之。
(1)胸闷烦躁、多汗者,加连翘30g。
(2)胸闷、气喘、腹胀、腹痛者,合半夏厚朴汤。
(3)上腹部满痛、呕吐者,合大柴胡汤。
(4)睡眠障碍、眩晕、心悸、易惊恐者,合温胆汤。
(5)黄疸者,合茵陈蒿汤。
适用人群:营养状况较好,眉头紧锁,眼睑充血,语速快,声音响亮,咽喉充血,唇红,舌尖红,舌苔满布,黏腻;莫名烦躁,起坐不安,胸中窒闷堵塞感,或有灼热疼痛,或咳喘;腹胀腹痛。腹部按之充实,叩之有鼓声,大多伴有胃痛腹胀、嘈杂易饥饿,食欲不振、便秘。本方久服,可能导致眼圈发黑或面色发青,停服后可消退。
91. 竹叶石膏汤:竹叶15g、生石膏30g、姜半夏10g、麦冬30g、西洋参10g或生晒参10g、生甘草10g、粳米30g或山药30g;
原文:397、伤寒解后。虚羸少气。气逆欲吐。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方证:低热持续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者。多汗
加减:(1)肿瘤后消瘦贫血者,合炙甘草汤。
(2)出血者,加阿胶10g,生地黄30g。
(3)便秘、口干、咽干者,加玄参15g。
(4)肌肉萎缩,舌颤肉抖者,合生地黄20g,阿胶10g,龟甲15g,牡蛎20g 等。
适用人群:消瘦、面色苍白,腹壁菲薄,脉数无力;发热或不发热,但有多汗、口渴,口舌干燥,舌苔少;食欲差,食量不大,或有干呕。大便干结,小便黄;大多是发热性疾病的后期,或是肿瘤消耗、营养不良者。
92. 八味解郁汤
四逆散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,情志病方,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。适用于以四肢冷、咽喉有异物感、腹胀为特征的患者。柴胡15g,白芍15g,枳壳15g,生甘草5g,姜半夏15g,厚朴15g,茯苓15g,苏梗15g。适用于形体中等或偏瘦,脸色偏黄,缺乏光泽,手足常冷,两肋弓下肌紧张;大多血压偏低,生性敏感,办事谨慎,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,忌口讲究,但症状甚多;情绪低落,胸闷不舒,咽喉异物感,易恶心呕吐,易腹胀腹痛腹泻,矢气后方觉舒适,或头痛,或失眠;女性经前乳胀、痛经等;舌苔黏腻满布。
93. 八味除烦汤
半夏厚朴汤与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,情志病方,具有清热除烦的功效。适用于以胸闷、烦躁、舌红苔腻为特征的患者。山栀子15g,黄芩10g,连翘15g,枳壳15g,姜半夏15g,茯苓15g,厚朴15g,苏梗15g。适用于面容滋润,眉头紧皱,眨眼频繁,唇红,咽红,眼睑充血;主诉以失眠、胸闷、腹胀为多,易烦躁、焦虑、出汗,头昏痛,易咽痛、鼻衄、小便涩痛;舌尖红点,舌苔多黏腻,脉多滑数。
94. 八味活血汤
四逆散的加味方,血府逐瘀汤的减味方,情志病方,具有理气活血的功效。适用于胸痛、头痛、四肢冷、舌紫黯为特征的患者。柴胡15g,白芍或赤芍15g,枳壳15g,生甘草10g,当归15g,川芎15g,桃仁15g,红花10g。适用于面色发青或发黯,或有黄褐斑,肌肉坚紧,皮肤干燥或起鳞屑,唇色黯红,舌质黯紫;常胸闷不适,情绪不稳定,入睡困难,两胁下按压有疼痛感,容易顽固性痉挛性疼痛,特别是胸痛,或头痛,或腹胀痛,或腰痛等;女性常有月经不调,量少,经前乳房胀痛,痛经等。
95. 八味通阳汤: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5g厚朴15g苏梗15g姜半夏15g。
五苓散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,消化道疾病方以及代谢疾病方,具有通阳理气的功效。适用于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咽喉异物感、舌舌胖大苔白腻的患者。适用于浮肿貌,舌胖大,舌苔白腻,皮肤湿润多汗,大便不成形,腹胀,恶心呕吐,咽喉有异物感或痰多者。
96. 四味健步汤
晚期糖尿病方,具有血管保护、养阴活血的功效。活血化瘀适用腰部以及于下肢周围血管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。赤芍30g,石斛30g,怀牛膝30g,丹参20g。适用于糖尿病足、糖尿病肾病、下肢静脉血栓,以及下肢骨折等引起的腰痛无力、下肢疼痛、麻木、抽筋、浮肿等。形体消瘦、脚抽筋、大便干结者,合芍药甘草汤。形体肥胖、腹软、四肢麻木、多汗而浮肿者,合黄芪桂枝五物汤。下肢皮肤干燥如蛇皮、血栓形成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97. 止痉散
神经科疾病用方,具有解痉止痛的功效。适用于各种抽动类的疾病。姜半夏 ∶ 天麻 ∶ 蜈蚣 ∶ 全蝎=2 ∶ 2 ∶ 1 ∶ 1,打粉,装胶囊,每次3g,每日2 次。适用于癫痫、面肌痉挛、小儿脑瘫、小儿多动症、脑胶质细胞瘤等以抽动为特征的疾病。癫痫、脑胶质细胞瘤者,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面肌痉挛者,合温胆汤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小儿多动症、脑瘫者,合温胆汤。
98. 更年方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加味方,更年期调理方,具有温阳安神的功效。适用于更年期女性的多汗、关节痛、失眠卵巢早衰、月经稀少或闭经等。制附子10g,桂枝15g,白芍15g,炙甘草5g,龙骨15g,牡蛎15g,仙灵脾15g,巴戟天15g,生姜15g,红枣20g。适用于面色黄黯、精神萎靡、易疲倦、关节冷痛、心慌、烘热多汗、睡眠障碍、脉沉者。
【加减与合方】(1)头晕、浮肿者合真武汤。(2)月经不调、面目及下肢浮肿、便秘者,合当归芍药散。3)面黄、浮肿、恶寒、无汗、易疲倦者,合麻黄附子甘草汤。
【注意事项】满面红光、脉浮滑者慎用。
99. 生血汤
芍药甘草汤与二至丸的加味方,血液病方,具有养血止血的功效。适用于全血减少者。白芍15g,甘草5g,女贞子15g,墨旱莲15g,枸杞子15g,山药15g,阿胶10g,生地15g,麦门冬20g。适用于贫血以及肿瘤放化疗以后的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降低者。也可以用于须发早白、干枯、脱发等。如腹胀、舌苔厚者,去阿胶、生地、麦冬。
100. 退热汤:柴胡40g黄芩15g生甘草10g连翘50g。以水1300ml,煮取汤液500ml,每次100~150ml每2~3小时1次。儿童减半。
具有辛凉退热发汗的功效。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、病毒性感冒的持续性发热,汗出不畅,面红身热,或咽喉痛,或咳嗽,或头痛等。如服药3 次,仍然不得大汗,则要改方。
101. 桂苓加大黄牛膝方: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怀牛膝30g制大黄10g。
桂枝茯苓丸加味方,瘀血病方,具有活血化瘀攻下的功效。适用于妇科病见瘀血者。适用于月经稀发或闭经、漏下、痛经,其人面黯红、烦躁不安、便秘、腰腿痛、小腹部充实压痛者。
102. 柴归汤:柴胡15g黄芩5g姜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5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5g干姜10g红枣20g。
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合方,妇人病方,具有调气血、祛风湿、除寒热的功效。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、内分泌疾病以及女性体质的调理。适用于中年女性多见;其人多见脸色黄,疲劳感明显,情绪低落或抑郁;怕冷怕风,身痒痛,面部或两下肢轻微浮肿,月经量少或闭经,性欲减退者。有过敏现象,或头痛肢体麻木、疼痛者,加荆芥15g,防风15g。如腹泻者,白芍减量。
104. 葛根芩连加大黄肉桂方
适用于2 型糖尿病见口渴、善饥、疲乏、多汗者,或伴有心律不齐、血压、血脂、血黏度异常者。葛根40g,黄连5~15g,黄芩15g,生甘草10g,制大黄10g,肉桂10g。
105. 大黄甘草解毒汤:黄连5g,黄芩15g,黄柏10g,栀子15g,大黄lOg,生甘草20g。除内服以外,本方可以做成漱口液。
黄连解毒汤与大黄甘草汤的合方,口腔黏膜病方,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。适用于黏膜红肿糜烂、脉滑数者。尤其是黏膜通红如火,是其特征。而且其人大多精神饱满,或失眠,或头痛,或便秘口臭,或肛门灼热疼痛。
甘草泻心汤有心下痞、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,大黄甘草解毒汤则烦躁失眠,或头痛等精神症状。
106. 三黄四逆汤:大黄10g,黄连5g,黄芩5g,制附片10g,干姜10g,炙甘草5g。
泻心汤与四逆汤的合方,寒体热病方,具有清上温下的功效。适用于以烦躁、出血、心下痞、口疮而腹泻、精神萎靡、舌淡、脉弱为特征的患者。
方证:畏寒怕冷,精神疲倦,易出血倾向,心慌心悸,脾气急躁或既往脾气暴躁,心下痞闷不适或按之不适,易汗或盗汗,腹痛腹泻,小便频数等。本方清热泻火、温中回阳,有止血、强心、稳定血压、降脂、保护胃黏膜、抗菌、抗炎等作用。
临证加减:伴有心力衰竭、心悸、冷汗、性欲减退或失眠、舌暗者,加肉桂;伴有呕吐、腹泻、食欲不振者,加人参或党参、红枣;伴有颈项或腰背肌肉僵硬酸困不适、大便稀溏、口渴者,加葛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